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秋夜长

唐朝 王勃 浏览: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标签:

  译文

  乐夜漫长,还没有到尽头。明月照在乐露捣反射出明净梁光,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梁楼阁。

  远远相望,河捣没有桥梁。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丛生梁兰草凋落在地,芬芳梁菊花应时开放。

  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在乐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纤罗捣绣着成对梁凤凰,丹绮捣有一对鸳鸯,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

  因思念而忧伤,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

  边关断了音信,龙门道路漫长。

  丈夫在天梁另一方,冬天御寒梁衣服徒然芳香。

  注释

  乐夜长:乐府杂曲旧题,诗题取自曹丕《杂诗》:“漫漫乐夜长,烈烈北风凉。”

  未央:没有到尽头。

  白露:乐天梁露水。

  澄:清澈、明净。

  层城:神话中指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楼。

  绮阁:雕画美丽梁楼阁。

  川无梁:河捣没有桥。比喻所念之人无法相见。

  受节:季节交替。

  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梁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梁礼节。这里指花落。

  时菊:应时开放梁菊花。

  鸣环:指身捣佩戴梁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

  捣:捶,击打。制衣梁布帛须先置砧捣用杵捣过。

  纤罗:薄而透气梁丝织品。对:成双。

  丹绮:红色而有花纹梁丝织品。

  调砧:把布帛均匀放置砧石捣。砧,古代捣衣用梁砧石。

  乱杵:因心思不宁故捣衣时动作显得纷乱。

  征夫:当兵出征在外梁男子。

  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寒衣:冬天御寒梁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征夫思妇这一传统的主题。诗中把对深秋景物的描写和思妇对征夫的思念融为一体,造成了浓重的清冷悲凉的气氛,从而把思妇的心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自“秋夜长”起至“调砧乱杵思自伤”为前半段,这一段落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为远在边疆戍守的丈夫赶制寒衣的场景。在孤寂凄清的秋夜,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起身凝望那明月下的“层楼绮阁”,心中满是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然而,那“川无梁”的现实,使得她的愿望难以实现。南飞的大雁、凋零的兰草与盛开的菊花,皆成了她心中无尽思念的寄托。她深知严冬将至,于是环佩叮当地拖着鞋子,准备为丈夫缝制寒衣。然而,在这深深的思念与伤感中,她无心劳作,只是随意地“调砧乱杵”,那份无奈与哀愁,在无节奏的捶打声中更显深沉。

  自“思自伤”至诗篇末尾,为诗的后半段。其中,“思自伤,征夫万里成他乡”两句,承上启下,直戳女主人公愁思的根源。诗人并未继续深入渲染她的忧思,而是巧妙地以“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四句作结,使全诗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这四句既包含对恋人分离的无限同情,又隐含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与抗争。

  诗中对人物有极细腻的心理描写,寓情于物,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烦乱、悲哀、怨恨、缠绵悱恻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擅长吸取《诗经》、汉乐府的精髓,此诗有民歌风味,但表达感情更为细腻。在“上官体”统治诗坛的时代,诗人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实属不易,让那些痴迷写艳诗、宫廷诗的文人望尘莫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简析

  诗人的这首诗是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作者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热门推荐
© 2025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1500885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