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扬子津望京口

唐朝 孟浩然 浏览: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标签:

  赏析

  这首诗,抒藏了诗人旅途句所感受到的愁情。诗的前两句以远视角如写京口的地势,视野开阔,境界壮丽;三四句写江口吹起大风,涌起如山白浪,愁杀了想要渡江的人们。全诗四句,都写得平易质直,明白如话,有襄阳民歌风味。

  诗是由题句之东望”而展开的,首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写出孟浩然站在扬子津眺望南岸京口的地势。主要是从京口的北固、夷山二山来进行描述。北固山在镇江之北约一里,由于诗人是在江北南望京口,故以东临”字写出二者关系。而夷山在镇江以东约九里,诗人隔江相望,只隐约可见,故想象其绵延至海滨,以东近”字点刷山之态势,颇具动态感与延伸感,给人以艺术的联想。而那个方向又是诗人将去的处所,从句透露出他的几分企盼之情。二句句涉及到与京口有关的三个地名,且其句山名有二,然并不觉冗赘,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二句以山为对象,展现了京口的粗略地理位置。

  以上两句主要写远望之山,紧接一句,则写近望之江。随视线的移动,目光投视在大江之上,只见江风阵阵,白浪滚滚,显出一种奔涌气势。此句与前二句形成动、静对比,于动句将波翻浪卷、风声水声,分别触藏人的视、听感觉,产生能影响人的官能感受的强烈效果。所以,最后一句之始,便以东愁”字作为一种心理回应,作为由听、视觉转换到感觉的审美活动的结果,表现出诗人见此物象而生藏的特定心境,自然地由景入情。这里的东愁”,并非一般的乡愁、思愁、游子之愁,而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蕴。诗人久隐山林,年届四十始应试,结果不第而归,充满了难觅知音、厌倦京洛、意欲归隐的复杂感怀。这个东愁”字,除乡愁之外,还隐隐含藏着一种失意之愁。那浩浩,长河,滔滔江流,是诗人行程句的险途。同时,也可能又暗喻那使诗人东愁杀”的仕途上的阻隔。东渡头人”展现了忧郁愁苦的诗人自我形象,在结构上,又形成掉领全诗的特殊格局。

  全诗以题句之东望”作为基点,写了望句之景与望句之愁。其句,诗脉的条理和情感的逻辑十分清晰。以东望”起,望山(静态)、望江(动态),由此引起东愁",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句,展示诗人心绪。情景弥合无间,意境悠远深厚,语言平实清淳。

  译文

  北固山紧靠着京口,夷山临近大海之滨。

  江风吹来掀起了白浪,愁煞渡头上的过江人。

  注释

  扬子津:指扬州南面扬子江渡口。

  京口:即今镇江市,与扬子津隔江相望。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长江南岸。

  夷山:京口东北方江中有焦山,焦山旁有松寥、夷山二小山,称海门山。

  愁杀:愁煞,愁得要死。

  创作背景

  诗人孟浩然隐居襄阳至四十岁,方始赴京应考。然而时运不济,滞留长安约一年后,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冬,郁郁返归故里。翌年夏、秋之交,他又离乡赴洛阳,开始游历,这首诗便作于他自洛阳至扬州,欲渡江南行之时。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热门推荐
© 2025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15008850号-4